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发布以来,全国各地纷纷兴起倡导节约反对浪费的活动浪潮。6月23日,中央宣传部在中国网络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李晓群等10位“节约之星”的先进事迹,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近日,针对校园节约浪费问题,记者随机对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,并在此基础上,就节约与浪费研究采访了“节约之星”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晓群等学者。 节约要从校园抓起 “能够当选‘节约之星’我的内心是十分激动的,从事浪费问题研究三十年来,我搞科研、写论文、办讲座、担任媒体特约评论员,研究和宣讲节约的理念和方法。现在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我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,深入、系统、专门研究节约与浪费问题。此外,研究节约与浪费问题,光在书斋可不行,重要的是要走向实践,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,使孩子们形成反对浪费的意识,节约要从娃娃抓起,从校园抓起。”李晓群告诉记者。 记者查阅“节约之星”名单发现,十位节约之星来自各行各业。李晓群是一位社会科学工作者,金九皋是一位退休工程师,杨洪璋是北京物资学院的退休教师,以及山东省烟台大学七名保洁员、甘肃通渭县常河职业中学等。记者注意到,“节约之星”中好几位的节约对象都是校园浪费。校园作为教书育人的园地,在节约宣传教育和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。 记者走访了几个高校食堂发现,几乎所有食堂都贴有提倡节约的标语,如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,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”、“珍惜粮食,适量订餐,避免剩餐,减少浪费”等。与各高校发起“光盘行动”前相比,大学食堂的浪费现象有所减少,但仍存在不少浪费现象。记者对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,当问到“你觉得校园中的浪费现象严重吗?”82%的学生认为严重,18%选择不严重。在诸多浪费现象中,40%被调查学生认为粮食浪费最严重、40%认为水浪费最严重、11.5%认为电浪费最严重,还有8.5%的学生选择了其他。要扭转校园浪费现象,发挥大学在节约事业中的特殊作用,还有许多工作要做。 建设节约型校园文化 针对校园中存在的食品浪费问题,教育部5月末发布《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实施意见》,提出“把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深化‘三爱’、‘三节’教育的重要内容”,还要求“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具体方案并抓好落实,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食品浪费问题”。 许多大学已经提出了建设节约型校园,并举行了各种各样的活动,6月1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201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之“厉行节约高校在行动”节约型校园建设主题活动,就倡导中国高校师生节俭养德,推进节能低碳、厉行节约的校园文化建设。据记者了解,为减少学校中的食物浪费,北京市已“率先实施校内餐厨垃圾零排放”列入政府折子工程和重点工作,分步骤为各类学校免费安装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设施。北京市计划投资3亿多元,为90多所高校的150个校区免费安装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设备。目前试点已在北京农学院、中央财经大学、华北电力大学等11所高校展开。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许多学生十分关注浪费问题,对于调查问卷中问到的“对于校园中存在的浪费现象,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?”学生们提出了很多建议,如在宿舍中安装控水装置,希望学校食堂盛饭打菜不要“一刀切”,允许女同学打半份,减少饭菜浪费等等。延边大学研究生李同学对记者说,他小时候常听家长讲述长辈们勤俭持家的经历,现在我们国家富强了,人民富裕了,但他和他的同学们都认为勤俭节约的传统不能丢,实现中国梦更离不开勤俭节约、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。 依托重大项目对节约展开综合研究 每位“节约之星”都有自己的特点。李晓群作为一位社会科学工作者,与其他“节约之星”不同,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晓群就针对节约与浪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,经过数十年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后,他率领的学术团队对节约与浪费问题展开了综合研究、交叉学科研究和多学科联合研究。 浪费问题长期普遍存在,而又解决不力。有关的宣传教育很多,几乎无人不晓,但在行动上却同理论背离。在实践中,既有不知而不行的问题,又有大量知而不行、明知故犯的问题,知而不行,是最难解决的问题。李晓群告诉记者,他承担的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“形成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研究”立项的目的就是要解决“如何形成浪费”这个问题。此外,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薇承担的2014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“如何在大学生中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研究”将专门研究校园中的浪费问题。 李晓群认为,浪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,也是对理论工作者的挑战,在理论方面,还缺少对浪费问题的综合的、系统的、深入的、专门的分析和研究,缺少专著、专业学科、专门研究机构和专门人员。对于“节约与浪费”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题目,其研究成果必须为实践服务,不能提供过时的成果,要体现出社科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。 对此,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林兵认为,浪费行为的形成也有多种影响因素,包括经济、文化、社会因素等。林兵的研究方向为社会学,他认为,要深入研究“节约与浪费”问题,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,一是浪费行为何以作为社会行为研究;二是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;三是从制度建设与社会行为的视角对节约研究进行研究。 为宣传推广在节约和浪费研究方面的科研成果,2005年李晓群创办了“节约网”,这是国内首家综合研究节约问题的公益网站,网站的目标是研究、宣传和落实“资源节约”基本国策,让节约走进千家万户,“节约网”已经成为网站群,逐步形成了在中国节约领域的影响力,走出了一条学者服务社会的新道路。 我国要建设节约型社会,必须解决浪费问题,从浪费走向节约,任重而道远。社科学者的研究就是要在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对策咨询建议案,促进我国形成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。 |